习水保护区

发布时间:2017-05-24      文字、图片来源:      点击率:10276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地处习水县西北部,是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水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3月,1994年8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间,1995年4月组建习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并于2000年3月更名为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习水保护区于2005年10月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CBRN)”。
        贵州习水县和赤水市交界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早就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从上世纪初开始,国内外的学者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一些调查研究,但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对于区域内的有关科学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料;在1990年4月,由前贵州农学院的林学家周政贤教授主持进行了赤水、习水林区的科学考察,在1993年,又组织了赤水桫椤保护区的科学考察,但是,最终没有形成正式书面的结果,成为贵州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的一大遗憾;当然,这些考察都为后来的许多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基础资料。1999年,由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和管理局组织,共有18个科研、教学、管理单位的50多人,历时3年,对保护区的昆虫资源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考察研究,2005年出版了《习水景观昆虫》,使保护区的昆虫资源有了比较完整的本底资料。除此之外,该保护区的其他学科至今没有系统而完整的本底资料,这种现象在贵州的其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是没有的,在全国同级别自然保护区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这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区的科研、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和当地的社区共建。尽早全面完成习水保护区的科学考察工作,是保护区管理局的期盼,当地政府的期盼,更是有关主管部门的期盼。经过多年的积极争取和长期的不懈努力,在贵州省林业厅和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终于启动。在省林业厅领导和组织下,jxf吉祥官网总站和保护区管理局邀请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阳学院、贵州省林业学校、贵州地质勘察设计院、梵净山保护区管理局、茂兰保护区管理局、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大沙河保护区管理局、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等多家单位的相关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了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对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气象、土壤、植物、动物、大型真菌等30多个学科集中开展了近两年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
        经考察,保护区区域地质构造属于四川台坳南缘开阔褶皱区,褶皱区的地层主要是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的陆相碎屑地层(红层),发育在白垩系红色岩系中的侵蚀中山峡谷,地貌形态结构十分复杂,海拔高程及地形高差各地变化甚大。气候属中亚热带至暖温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常绿阔叶混交林组成,主要森林群落有润楠-鹅耳枥林、厚皮栲-杜英林、杜英-石栎林、硬斗石栎-鹅耳枥林、卫矛-山茶林、丝栗栲-山矾林、丝栗栲-柃木林、福建柏-杜鹃林、大白杜鹃林等。
        本次考察共采集植物标本7913号(含相关的调查)、动物标本2269号(大部分是野外直接观察),经过鉴定整理,并充分参考过去已有的考察研究成果,保护区现有各类生物584科1868属4077种(含种以下变种、亚种等,下同),其中植物种类有331科1001属2539种,动物种类有253科867属1538种(包括《习水景观昆虫》记录的种类)。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3 种,Ⅱ级保护的植物有16 种,兰科植物51种,有其他重要保护价值的有17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动物有3 种,Ⅱ级保护的动物有28 种。通过调查研究,还发现了植物新种1种,贵州新记录8种;动物新属5属(昆虫4属、蜘蛛1属),新种74种(昆虫71种、蜘蛛2种、水生甲壳动物1种),新记录种17种(昆虫14种、两栖动物3种)。
        本次科学考察,在征得有关单位和专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了前人已作的相关考察研究材料,有关单位和专家给与了大力的、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考察工作中,得到了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环境保护厅以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考察专家派出单位的鼎力相助。朱守谦教授、蓝开敏教授、喻理飞教授等知名专家为本次科学考察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朱守谦教授还冒着酷暑,亲临保护区,现场指导科学考察工作。